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

雜七雜八記

按字源學,我們"存在"的時候,是站在我們自身的外面。

人是一種距離的生物。他永遠超出自己。他的存在無時無刻不是開展向著未來。未來是the Not-Yet(尚未),過去是the No-Longer(不再)。這兩個否定充斥著他的存在。它們就是他的有限性,表現在時間上。 (海德格)
到頭來,一個人只經歷到他自己。 (尼采)
我們打開一本書,希望遇見一個作家,卻遇見一個人。 (巴斯卡)
直到一個清朗的早晨,她醒來發現自己死了。 (齊克果)
心地純潔便是只想要一件事物。 (齊克果)
心智深沉便是指思所一個觀念。 (布伯)
最重要的事物,總是從痛苦中學得的。
在精神問題上,富足與匱乏有時候反而比一模一樣的孿生子還要相似。
發掘一個人自己的精神匱乏,便已獲得精神上的積極勝利。
哲學家若要挽回時間,唯有設法了解一件距人最近也最遠的東西,那就是他自己的存有,以及存有本身。
因為具有沉默的能力,人們才具有真正的語言。
把死亡帶進我們自己裡也是一種解脫,它使我們不必向威脅著要吞噬我們的日常生活裡的瑣事俯首稱臣。
人之所以有限,並不只是因為他個人或他族類的特點。他之有限是因為"不"--否定--貫穿了他的存在核心。人之有限是因為他生活,行動在一個有限的存有了解之內。